《台緬共同體──―台灣與緬甸文化交流的多層路徑》,以臺灣與緬甸的文化╱交流該如何初步進行為前提,訪問共十位重點人士,訪問範疇聚焦在出版、影像、音樂、離散的社區、主題性的展演,除了確認既有脈絡,重點在於尋找臺緬交流的若干可能性。在緬甸面臨抗爭與民族自覺╱自決的處境中,本調研結案報告納入「行動」作為新的主題標籤,擴充為七大主軸:「建構、互訪、社群、離散、發聲、抵抗、行動」。
「建構」指涉在傳統╱現代、集權╱民主的新舊之交,緬甸境內的藝術文化如何被形塑而後建構成自有的體系;「互訪」在於透過田野、調查、書寫、新聞、民族誌等形式,以跨地域的訪問,略探臺灣與緬甸如何透過各種形式產生對望的種種可能──―本調研報告以此為基礎,以「國際志工」為具體實例,展現互訪的扎實可能;「社群」專指在各自地域生存的異鄉人,緬甸人在臺灣╱臺灣人在緬甸的雙重交織,彼此如何在異地建立「自己的國的群體」,並在他國直接碰撞成另一個在地的風貌;「離散」本專指二戰過後的華人的離散,如輾轉來臺的緬甸華人,或是滯留於緬甸、至今未被承認的華人群體,這是討論臺灣與緬甸的互動關係時無法忽視的主題──―本調研報告也納入在緬甸境內流離失所的各族群,如羅興亞人;「發聲」指緬甸今昔之間的顛沛流離,如何系統性的訴諸給國際社會,並獲得討論與輿論聚焦的能量;「抵抗」專指藝術作為一種抵抗的記憶與技藝,被小覷、被壓迫、被無聲的緬甸如何透過藝術途徑,在國際社會匯集成能量,並讓藝術成為抵抗壓迫與霸權的無形能量;「行動」意指在「緬甸終結緬甸獨裁政權運動」的當下,「台緬共同體」如何發展具體行動的可能性。
遊⾛在⽂字創作、編輯出版與影視創作。以其文字書寫,編輯策劃與訪問工作之特長,協助如「群島藝術三面鏡套書」或台新文化藝術基⾦會年度大獎專輯編輯與訪問⼯作等。亦具豐富的影像實務工作經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