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金會透過與國立臺灣博物館教育推廣組的合作,觀察與思考跨文化交流人才養成的各種可能模式。藉由館方每年度辦理的印尼文化交流系列活動,分析各種工作人員的角色分工與服務環節,思考館所教育推廣工作之中,與觀眾互動的現場性,如何能更具活力與感染力的開創文化學習體驗。
以印尼國慶文化藝術節為例,活動形式包含市集、音樂、舞蹈、戲劇、遊戲或選美等各式現場性活動,因此,參與本計畫的觀察員們,協助將表演節目的介紹,編寫成藝術節節目單或是表演團體介紹,並在其中融入印尼文化介紹的知識性文字,協助臺灣或其他國籍的觀眾,以及親子族群,能夠在體驗印尼移工歡樂的慶祝氣氛之餘,深入認識表演之中的文化元素。而在蠟染藝術節的活動中,則強調工藝的工法體驗和欣賞;講師如何透過文獻圖片、蠟染布展陳或不同類型的手作活動,完成知識性導覽與技術學習,也需要整體流程掌控與溝通的協助。此外,計畫觀察員透過活動引導過程中的參與者回饋,也思考體驗性活動優化的各種可能性。有別於博物館靜態觀展的狀態,跨文化工作坊或藝術節慶的辦理,除了提升藝術欣賞時的多元感官體驗,也能更進一步展現印尼移民工社群或留學生的創意能量,並理解博物館推廣文化平權的用心。除了理論學術上的學習之外,將國際交流人才的培力工作帶到交流互動現場,能更立體的呈現出交流工作的細節與專業。
博物館成立於1908年,是臺灣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,以自然史蒐藏為主要特色。自103年起招募「新住民服務大使」,透過新住民服務大使在其社群中的推廣,以及現場母語導覽,讓其他不熟悉中文的新住民、移工們也能認識臺灣的自然與人文之美,更讓臺灣有機會直接面對在本地生活的新移民族群,在博物館進行相關之文化交流。